10个大项18个分项,参赛规模达3万人次;十个大项的注册运动员人数较办赛初期增加近人,增幅达82.72%;已有15个区可以参加至少8个项目的比赛,参赛人数较办赛初期增加余人,增幅达31.36%……一系列的数字彰显了上海创办青少年十项系列赛9年来,对推动青少年体育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优秀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所发挥的“杠杆效应”。12月29日,“追梦吧少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颁奖典礼在东方体育中心举行,表彰在赛事中表现优异的青少年运动员及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和有关训练单位。经过8个月的激烈角逐,徐汇区、普陀区代表团分列团体奖牌榜、总分榜榜首;高斌等名青少年运动员获评“最佳运动员”;张晓峰等50名青少年教练员获评“最佳教练员”;静安区足球队等6支运动队获评“最佳运动队”;10个区代表团荣获“优秀组队奖”等奖项。现场典礼主色调为蓝色,寓意青少年体育是体育事业的蓝海;主题为追梦吧少年,通过不忘初心、梦想、责任等篇章回顾过去,感受教练不忘初心,扎根青训,成就一个个未来之星,以及青少年敢于追梦,每次奋斗拼来荣耀的励志足迹。颁奖典礼现场,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王海威,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上海市体育局青少处(科教处)有关领导与胡荣华、孙海平、王励勤、陶璐娜、徐莉佳、成耀东等上海体育知名人士分别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相关项目中心、相关市级项目协会、各区体育局、体校等有关负责人及获奖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出席了颁奖典礼。围绕青少年特点办赛参赛规模达3万人次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于年创办。九年时间里,赛事已成为检验青少年体育训练成效,引导青少年体育训练发展方向,锻炼选拔人才的重要平台,是各区优化项目布局,推动项目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成为了上海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赛事各项目始终围绕“兴趣性、基础性、综合性”三原则,坚持围绕青少年特点办赛。首站比赛,大部分项目与年度素质测试赛相结合,引导重视身体素质和基本功训练。各分站赛和总决赛,以锻炼队伍和选拔人才为导向,各具特色。如游泳坚持以自由泳和个人混合泳全能为基础,强调主项+全能概念,适当增加了小年龄组设项;羽毛球有两站分站赛的设组设项与全国比赛对接,为全国U系列赛选拔参赛队伍;田径项目总决赛对各二线队伍单独排名,提高学校办训的积极性;还有项目通过一站分站赛选拔优秀苗子开展暑期集训;同时大部分项目总决赛与年度锦标赛结合办赛等。年十项系列赛历时8个月,设置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水上(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棋牌(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五子棋、桥牌)等10个大项18个分项,参赛总人数为人,各站参赛总人次为人次,总决赛共计产生金牌枚。足球、田径、篮球、游泳等项目人数均超过千人。布局不断拓展升级九年砥砺人才涌现近年来,十项系列赛不断调整、创新、优化组织运行和竞赛办法,并与年度督训工作相联动,起到扩大上海市青少年运动员规模,发掘和选拔后备人才,提高教练员业务能力、协会组织、办赛质量等多重效果。在系列赛项目、奖项设置的引导下,各区汇集优势资源,在推进原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增项目发展,有效推动了十个大项在全市布局的拓展。据统计,目前赛事开展的十个大项注册运动员人数较办赛初期增加近人,增幅达82.72%。尤其是新增的帆船帆板两项,运动员人数从寥寥到如今两三百人的规模,成效明显。宝山的排球,松江的水上、羽毛球,杨浦的赛艇,嘉定的足球、网球、赛艇,金山的羽毛球,虹口的篮球;青浦的篮球、网球,奉贤的篮球,崇明的游泳、羽毛球、网球等等,这些区的青少年业余训练项目从无到有,甚至有的近几年已取得不俗成绩。经过十项系列赛的不断磨练,各项目水平显著提高,竞争更加激烈。各区体育部门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组织建设、联合培养等方式,办训质量不断提升,形成全面推进、多点开花的良性竞争局面。如松江区在田径项目上多年来与松江二中等学校合作,今年取得了团体奖牌第二的成绩;杨浦区充分利用中国乒乓球学院资源,乒乓球项目的竞争力明显提升。赛事的增加使青少年运动员获得了更多的参赛锻炼机会,提升了竞技水平和抗压、应变能力,为优秀苗子脱颖而出和成才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教练能够精准选苗、持续跟踪。据统计,10个大项在近年的一、二线训练单位招收运动员中,几乎所有运动员都经历过十项系列赛的洗礼和锻炼。-年十项系列赛评选的最佳运动员,有78人正式进入市队一线编制,总体达到赛会对促进优秀苗子成才的预期。此外,教练员、裁判员队伍也不断壮大。十个大项教练员已增加到名,增幅达60.35%。在实践磨砺中,教练员的执教、临场应变等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裁判员组织比赛和执裁能力逐年提升,切实促进了上海市裁判员队伍的建设。少年强,则体育强;体育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奥运争光,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十项系列赛聚焦重点基础大项,汇聚优秀后备人才。得益于青训教练员们长期扎根基层,辛勤耕耘,一批批青少年运动员奋勇争先,从中脱颖而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更高更大的舞台,推动上海竞技体育发展。凡事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将着眼未来,孕育发现、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也在现场寄语奋斗在青少年体育事业的人员,乘风破浪,举目高眺。“心中有力量就不怕万里路遥,再高远的梦也一定能追得到。风从东方来,未来一片海,奔跑吧青少年,奋斗吧我们的追梦人。”体教结合在嘉定持续深耕结硕果上海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连续举办,坚持开展“优秀组队奖”等奖项评选,引导各区布局三大球(足、篮、排)、三小球(乒、羽、网)、基础大项(田、游、水)、智力项目(棋牌)等,使各区竞技体育水平呈现百花齐放局面,荣获今年“优秀组队奖”的嘉定区,便是体教深度融合,取得长足进步的典型。在年度颁奖典礼上,嘉定区体育局副局长宣明华兴奋地表示:多年来,嘉定区体育局和区教育局紧密携手,有效整合教育与体育资源,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使得体教两家深度融合。嘉定区有市、区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3所,其中校办田径项目二线运动队1支、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所,这为嘉定青少年体育训练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基础。多年体教合一的努力,嘉定不断拓展办训项目,扩大办训规模,探索办训模式。根据自身青训现状和项目特点,采用住训、走训、基层学校办训、社会力量办训等多元化模式,以区少体校为龙头、校办市二线运动队及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骨干,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不断夯实青少年体育训练能力;并重视社会力量,如青少年足球项目就依托搏击足球俱乐部等进行联合办训,校园足球水平突飞猛进。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关系,犹如千里马与伯乐。千里马常有,却需独具慧眼的伯乐。嘉定区在扩大青训规模的同时,特别重视推动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加快教练员队伍建设。据了解,全区形成了一支以区训练中心在编、外聘及“双师型”多元化的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使得学校训练和竞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足篮排三大球、乒羽网三小球、游泳、击剑、柔道等区级项目都直接由基层学校办训。开展体教结合的初衷,是期望涌现出更多优秀后备人才。青训规模扩大和优秀教练进校园,保证了选材面,使更多好苗子被挖掘。嘉定已形成了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一条龙”训练体系,并逐步完善培养机制,重视运动员文化课和品德教育,打通了优秀运动员上升路径,向一线、二线运动队输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嘉定区开展青训项目达到22个,在训运动员近人,注册运动员近人,涌现了范忆琳、吴嘉宇等一批顶尖运动员,提升了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随着体教结合的不断深入,各基层学校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教育对体育的支持力度加大了,体育对教育的服务理念也得以加强。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嘉定区参与了所有十个项目比赛,其中足球、女篮、羽毛球、网球、赛艇表现不俗,锻炼队伍的同时也发现了一批优秀苗子。马小惠的梦想:要像许昕一样“为国争光”相比十项系列赛开创前,上海市级青少年精英体育赛事年均增加26次,增添了青少年运动员的锻炼机会,提升了竞技水平和比赛抗压、应变能力,为优秀苗子脱颖而出提供了重要平台。获得“最佳运动员”称号的马小惠,正是通过十项系列赛等赛事的不断磨砺,在年的全国少年锦标赛上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克服了自身困难,敢拼敢抢,最终凭借坚持及信念以弱胜强。马小惠出生于乒乓爱好者之家,父母共同经营着一家乒乓俱乐部。从小就在俱乐部里摸爬玩耍的她,3岁时候无意中挥拍做了几个动作,让父母眼前一亮,从此与乒乓球结缘。回忆小时候,马小惠也曾有过抱怨:“很少去游乐场,亲戚家属拉着我去,父母也不同意,就在训练馆练球。”为了让马小惠提升球技,父母送她去了青岛、汕头等地训练求学。在一次参加全国少儿“新星杯”比赛时,父亲见到了上海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的运动员和教练,随后慕名送她来学习和训练,年9月正式成为曹乒的一员。马小惠是左手横拍弧圈结合快攻打法,属于比较凶狠、有特色、速度快、爆发力强的类型。但刚进入曹乒时,马小惠的技术、专项训练并不很突出,教练们一度觉得她不太会打球。唯有苦练,才能进步,即便是周末,她也独自加练。在教练的精心培养下,马小惠的身体素质和性格优点被挖掘出来。年9月,她被选入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继续深造,并在一系列全国、上海市少年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市体校乒乓球训练馆中,悬挂着一面五星红旗,旁边写着“为国争光”四个大字。每天训练时,马小惠都心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像许昕大哥哥一样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手捧鲜花,国旗冉冉升起,那该有多好!”要变得优秀,需要磨练,付出更多努力。马小惠很清楚,光想无法实现目标,不管训练多苦多累,遭遇伤病,她都选择坚持,练好每一个球,跑到每一个位置。“因为我知道,只有每天刻苦训练,才有资格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为国争光。”最佳教练”宇兵潜心挖掘“未来之星”教练员队伍和业务水平决定了项目发展水平。在十项系列赛的引导下,各区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年,较赛事创办初期,十个大项共增加了教练员人,增幅为60.35%。为鼓励那些默默奉献的基层教练员,组委会每年开展“最佳教练员”评选活动,徐汇二少体象棋教练宇兵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代表。得知荣获“最佳教练员”奖项,宇兵感到了很大的激励,“我从没有把教象棋看作一份工作,而是很用心,把它当作自己心爱的事业对待努力做好。”年初,宇兵接手徐汇区的少儿象棋培训工作。那时,区二少体校只有他一个象棋教练,第一批学员仅有3个人,象棋发展是一张白纸。在徐汇区体育局和学校的支持下,宇兵拿着介绍信跑遍了辖区内所有的小学和幼儿园,找到校长、园长沟通象棋入校园。“当教练眼光要看得准,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一直是宇兵秉持的理念。“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听你事先准备的教材,有的学生擅长攻杀,有些比较稳健。如果千篇一律,教一种布局,也许有的人用得比较好,有的人则不然。”宇兵说。教棋也是育人,有天赋的学生要珍惜,更要正确引导。他的一个学生袁皓,第一次参加上海市锦标赛连输三盘,便推脱身体不适,选择了弃权。“这可不是件小事”,宇兵第二天找他谈心,帮助分析原因。“因为紧张和水平关系没下好棋是正常的,但弃权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要当名好棋手,赢得起也要输得起。”袁皓从那以后刻苦训练,在年上海市运动会10岁组比赛中获得了男子个人亚军、团体冠军。担任教练,宇兵早已不分休息和工作日,全身心投入其中。得益于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以及宇兵日复一日的坚持。如今,徐汇区的象棋已经发展成为全市的领头羊。“年刚来时,训练才刚起步,年就取得了象棋金牌榜第一名。连续五年获得十项系列赛象棋比赛金牌总数第一,教练团队也增至12人,徐汇区学象棋的学生数量达到了人以上。”在宇兵带出来的学生中,涌现出诸多优秀棋手,他们从十项系列赛走向智运会、全运会赛场,一些还进入上海象棋队成为了专业选手。展望未来执教之路,宇兵有一个心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徐汇二少体的象棋教学更扎实,让更多的孩子喜爱象棋,加入到象棋的专业训练中来,塑造更多上海的“未来之星”。(白水周阳/文上海市体育局青少处(科教处)供图)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gs/147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