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度。 夏日闲放 唐·白居易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七月二十三日为“大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表示炎热至极。此时正值“中伏”前后,谚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从《~中国地面气候资料》看30年全国极端最高气温统计,部分省区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下旬,而绝大部分省区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上旬,可见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刚好出现在七月下八月上的大暑时期。 夏日山中 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大暑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是炉火最旺,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安庆、九江等,当然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大暑前后,下午气温常在40℃以上,清代诗人肖雄在他的《西疆杂述》诗集中写到“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可见“火焰山”名不虚传。 水调歌头·大暑 宋·刘辰翁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绿鬓又朱颜。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香寝镇狮蛮。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 大暑 左河水 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 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物质。由于天气炎热,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过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满。 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有送“大暑船”的传统习俗,“大暑船”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鼓号鞭炮声中沿街行进,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后,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其意义就是送暑保平安。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看到请联系ili)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中国赛区再度起航 本次中国赛区作品征集时间从5月1日至8月31日 新增摄影类别:图片故事类/PowerOfStorytelling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讲述你的故事...... 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楀幓閭e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庤姳澶氬皯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gs/75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