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海外的留学生们,遇到了史上最难回家路。 相信在这个混乱的时期,全世界的海外游子脑袋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 回家本是一个温暖的词语,是回到自在的小窝,回到温暖的避风港。然而今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家没那么容易。 航班停飞,各地繁琐的入境检查,中转时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让回家路充满艰辛。 无法返乡,大概是最厉害的诅咒之一。可是,又有什么能阻止人们回家呢?疫情肆虐,全球断航,一群荷兰少年,乘着一艘年前的帆船,沿着先辈的航线,历尽艰险,耗时月余,横渡大西洋,回到了家。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 今年2月,疫情还没有全球爆发,一群来自荷兰多所高中的中学生,飞来加勒比海,参加一个为期6周的帆船学习项目。他们的原计划是,3月从古巴飞回荷兰。但谁也没想到,真的到了回家的日子,居然没有航班了。怎么办?一直滞留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彪悍的决定,就像他们的祖先一样——驾船横渡大西洋,回到大洋彼岸的家乡。 这艘船建造于年,名为“威尔德天鹅号”(WyldeSwan),最初是德国制造,用来捕鲱鱼,至今整整一百岁了。年到年,全船翻新重建,增加了现代化设备,改装成机帆船。它的排水量吨,配马力柴油发动机。虽然它不是一般人印象中简陋的帆船,更像是一艘游艇,但是这种体量的船,如果遇到大级别的风暴,在大洋里,跟一个火柴盒也没什么两样。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父母都同意了。这是一场冒险之旅,但也是一堂最好的人生成长课。 这群最小14岁,最大17岁的孩子,知道要横渡大西洋,有一点不安,但更多是兴奋。 在加勒比海上的圣卢西亚岛,他们储备了大量的食物和水等必需品,以及保暖衣物。三四月,加勒比海是温暖的,但北大西洋的海水无比冰冷。 3月18日,在12名船员和3名教师的照看下,24个荷兰孩子踏上了这场漫长而艰险的回家之旅。 公里的旅途,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一切都是未知数。 他们在船上彼此朝夕为伴,一起扬帆,一起学习,一起生活。 有时他们能看到一群海豚在船周围,陪他们一起航行。 当然也会遇到困难。 他们原本计划在亚速尔群岛(Azores)上岸休息、补充物资。但是当地出于防疫考虑,不允许他们上岸。孩子们只好在码头装备好补给物资之后继续航行。 17岁的孩子FloorHurkmans说:“保持灵活非常重要,因为所有事一直在变。我们上岸的时间,大概变了次。"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她认为这次航行是她人生17年来,收获的最大的冒险和最宝贵的课程。 另一位叫Lotte的孩子说:“我们每天除了学习和玩游戏之外,还有一个欢乐时光(Happyhour)。“欢乐时光通常指酒吧黄昏时的优惠时段,但在船上,“欢乐时光变成了大家一起打扫卫生的时刻“。 Lotte说,“虽然没那么欢乐,但这也是航行的一部分。“ 在船上,孩子们会轮流值班,监视船的情况。Lotte的值班时间是凌晨三点至六点。 孩子们在船上挂了一个“遗愿清单”。 漆黑的夜晚,狂暴的风浪,未知的旅途,这些不能不在这些孩子心中激起不安。万一回不了家,要对父母说什么,要给这个世界说什么,他们进行了十几年中最严肃的一次思考。 大海给他们制造危险的同时,也馈赠了很多壮美的体验。 横跨大西洋,完成。 在大洋中游泳,完成。 在百慕大三角幸存,完成。 ...... 经过38天的航行,当地时间4月26日,一个周日的早上,“威尔德天鹅号”回到了故乡,荷兰哈灵根港。 少年们朝着家的方向,勇敢航行。在国内,海外学子们的归家路途也同样历经艰辛,更有甚者花费近40万买十几张机票辗转回国,这样的新闻不止一条。 面对差异,有网友说: 手动挡:一个是圈养;一个是散养······ (贝巴)贝缘:一个为了自由奔放不惜生命,一个为了生命可以放弃一切? 也有网友表示: Clover笑笑:中国学生做不到不光因为家长会阻拦,的确还有强大的客观原因是人家荷兰的确是航海民族,从小就经常出海。中国人不说像航海这么奢侈的户外运动了,就连露营徒步这种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都不行。在国外稍微深入点的户外环境就很难看到中国人身影了。 叶子:不要妄自菲薄,我想如果中国的父母确保这24个娃也是帆船?高手也许也会让他们试一试...... 不管何种方式,他们都是归家的勇者,回到祖国的怀抱时,我们应道一句: "欢迎回家" 码头青年、新欧洲 来源 罗天林 编辑 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