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手工制船模致敬200年前的船奇

发布时间:2023/11/30 9:45:45   点击数: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历时半年,以纯手工、纯木质的船模形式,重现一段海丝“船奇”。近日,由东山县海船钉造技术非遗传承人孔炳煌打造的“泰兴”号船模送往位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船模研制中心,即将当作教材展出。

“这是我打造的第四艘‘泰兴’号船模。相较于前三艘,最近完成的这艘可算是升级版,船上的配置做了再优化,双厨房、左右舷加橹棚板、舷侧前面各加一个侧柜等,添加了一些更符合当时历史情境的细节。”孔炳煌说,制作完成的“泰兴”号船模长2.4米,宽0.6米,主桅通长1.9米,头桅通长1.4米,尾送通长0.7米,船体为两层半结构。

今年是“泰兴”号沉没周年。“泰兴”号被称为东方的“泰坦尼克”号。年1月,“泰兴”号从厦门港出发后不幸在印尼触礁沉没。年,“泰兴”号被打捞出水的瓷器超过35万件,是目前海洋考古中发现最大的中国木帆船,也是打捞完整文物最多的沉船。

此次的“泰兴”号船模大小按照真船1:25微缩。船上物件一应俱全,可控制的船帆,转动的船桨为船模添上几分灵动。说起制作“泰兴”号船模,除了与中国航海博物馆合作外,孔炳煌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东山人长期以来以船为家,海边人对船有特别的感情。”

说起制作“泰兴”号船模的经历,孔炳煌一开始也是无从下手。“泰兴”号起初只有简略的绘画,没有相对应的船只比例结构图,这无疑是“蒙着眼睛拼拼图”。直到年初,中国航海博物馆船模研制中心和自己的老伙伴船体设计师李永南对“泰兴”号沉船进行复原研究、论证与模拟推算,最终考证出“泰兴”号的实际比例。

这些年,孔炳煌造船模五六十余件。孔炳煌家中三代以造船为生,这项古老技艺的延续,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更无精确的图画标示,只是通过匠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口耳相授。如今,他依旧坚持用家族传承下来的古法手工技艺制作船模,前前后后上千个零部件、上百道工序。精益求精的他通常需要耗费大半年才完成一件作品。如今,他更把这项技艺当成一种使命:“我希望保护好这个古法手工技艺,尽可能重现中国传统木帆船的辉煌文化。”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mx/138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