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声而来不浔常丨水晶晶的南浔

发布时间:2024/10/11 11:56:40   点击数:
<

“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这是古人对江南古镇南浔,乃至湖州的诗性写照。但我认为这诗句虽然点出了“水晶宫”的由来,但总觉得有点不着边际。倒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徐迟在《江南小镇》一书中,用66个“水晶晶”对家乡南浔作了热情洋溢的诠释。“从帆船竹筏,菱藕鱼虾,到木石津梁,以及两岸树林、行人、街坊,没有不是被水波荡漾着,被波光亮亮地闪耀,并似从三棱镜中,折射出虹彩来的。”

——作者题记

菱乡的秋色

小火轮沐浴着秋天的曙光,在宛如绿绸般的古运河上飞驶而过,划出两道雪白的微浪。天,似乎格外蓝;云,似乎格外淡;水,似乎格外绿。两岸的禾浪、桑海格外碧绿,格外惹人喜爱;那偶尔闪现的村庄,新楼上的阳台就像海轮上的甲板……岸边,吐着淡紫色芒穗的芦苇丛,似一抹轻轻的云翳。

我倚窗眺望浙北水乡旖旎的风光,回忆起小时候头一回到菱乡的情景,依然是那么鲜活而青涩。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大漾小河上布满一大片一大片晶亮的“菱网”。走近才看清,原来那菱角就藏在扁薄平滑的菱叶下生长,每株上大约有八九只,仿佛一串串“葡萄”倒挂在绿水之中。咿呀的橹声与小船的晃悠使我的童心充满惊奇和想象。看着沉浮在水中的菱角如同小宝宝进入了梦乡。那年头菱乡的生活还并不富裕,可一年四季都有菱角吃。不仅有昧甜汁多的水红菱,昧如粟子的熟老菱,还有风菱、酱菱、野菱等等,至今我仍记忆犹新的是端午吃“菱粽”,腊月喝“菱粥”;冬至夜,大妈将刚煮熟的老菱角往桌上一倒,我和她一家子就围着又吃又说,别有一番情趣。有一天,乡下小伙伴教我高卷裤脚管,在小河边找一块青砖,用几根竹枝往砖上胡乱一缚,再用一根稻草长绳捆住这青砖,于是,一只简易“菱拖”便做成了。扛起这“菱拖”往小河里丢,再缓缓地拖上岸来时,嘿!那竹枝上就叉着菱角了。我和小伙伴采下菱角就送到嘴里一咬,双手一搿,一捏,一颗白如软玉的菱肉就送到嘴里,甜津津、脆生生的,味道好极了!

下乡插队时代,我落户的村庄四面环水,当地人称“出门一条船,进村一把橹”。那纵横交错的小河,密如蛛网,碧水清清,鱼翔浅底。于是常有机会乘小船穿行于菱乡星罗棋布的江河漾塘,只见满满的大小水面上,“菱池如镜静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除主航道外,到处铺满了大片大片的“菱网”。你瞧,头戴凉帽的采菱女划着圆圆的菱桶,琤琤淙淙、淙淙琤琤,连同隐约的琴声经过微风的吹拂和水波的摇曳,袅娜在我耳畔的时候,仿佛不单是采菱姑娘的歌吟,而是秋日融和着微风与河水的私语了。凑巧,偶尔有个小伙子挑担岸上过,轻哼一曲菱乡民谣,急盼的目光不时向对面的采菱姑娘张望。突然,采菱姑娘抬起头来,用祼露的手臂擦一下额上的汗珠,笑嘻嘻地扔上去一只水红菱,小伙子接住就往嘴里送。快嘴婶婶见了尖声喊:“吃她的菱,甜透心!”嘻嘻哈哈,一阵欢笑惊起小鸟,啁啾着飞上晴空。朗朗笑声似碧绿的涟漪,一圈一圈地荡漾,河面上飘溢着甜蜜的韵律和情趣……

我喜欢这菱乡的秋色,因为它代表着成熟和丰腴,充满着愉快、活泼的野趣。一回两回,走的次数一多,我对菱的品性、脾气也越发熟稔。菱乡犹如一幅内涵丰厚的水墨深刻在我的脑际,感觉越发清晰。无论是桃李争艳的春天,还是硕果累累的秋日,菱秧总是那么一副默默无闻的绿装。它们开放的一朵朵小花,没有缤纷的色彩,没有幽幽淡淡的芬芳,但结出的菱角却品种相异,各呈其态,有两角弯如弓形的翘角菱、酷似“元宝”的元宝菱、两角无尖刺的光头菱,还有无角菱、水红菱、野菱等等。只是菱角从来不肯抛头露面,弦耀自己,而是甘于寂寞,低调生活,悄然无声地躲在菱叶下生长。即使深秋降临,凛冽的寒风吹得草木枯黄,落叶箫箫,菱秧也不惊诧,便匆匆脱去缘装,沉入水底,融入泥土,滋润着春天水面上第一枝嫩绿的新叶。

小火轮穿过一座石拱桥,又拐进一道河湾,行走于轻柔舒展的翠绿色菱网间,那藏在扁薄平滑的菱叶下的菱角仿佛等待着人们去采摘、品尝。哦,菱乡到了!一幢幢新楼崛起于绿荫间,公路沿着小河直通太湖边。有位大妈告诉我,虽说自己越来越老了,但家乡的生活越来越富了。她通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td/150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