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kuaixun/83934.html 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字乐天,这“乐天”出自《周易·系辞上》的“乐天知命,故不忧”。这么一个乐观达人,一生写了很多讽喻诗,痛陈时政。但是,在刘禹锡面前,他的诗风大变,竟然写起闺怨诗来了。闺怨诗是诗人用女子伤春怀人的复杂心理状态,表达自己或惆怅,或悲伤,或失意的人生境遇。但是对于以“乐天”自居的白居易来说,写这个闺怨诗,就让人大感意外了。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白居易写了这么一首闺怨诗寄给刘禹锡。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 春词 白居易〔唐代〕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女子在小楼伤春,点点愁心升到女子的眉心。她背着鹦鹉,不肯回头。这首诗没有道出女子在愁什么,反而是营造出一种层层叠叠的神秘感。这愁绪,好像被低低的花和绿树重重掩映着,连女子自己也不知道。白居易的这首诗采用静态的描写手法,用焦点镜头把女子定格在小楼上。白居易借用这个伤春女子的忧愁向刘禹锡打苦情牌,求安慰。 对于好朋友白居易写过来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刘禹锡是怎么回复的呢?刘禹锡也是回了一首诗。 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刘禹锡认为,你这位打扮好新妆的美女,自己躲在小楼上当然无人赏识。还不如从小楼上下来,走到庭院中间,看看庭院新春绽放的朵朵花,蜻蜓也会被你的美貌所吸引,飞到你的玉簪上停留。刘禹锡的这首诗用动态的视频,让我们的视线能够跟着这位女子,从小楼缓缓下来,到庭院中,还巧妙地捕捉到蜻蜓飞到女子头簪上的镜头。白居易的诗好像是一副忧愁的静态仕女图,刘禹锡的诗则更像是一段活泼的美人赏春短视频。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这段友谊还得从扬州的那次初见说起。当时,白居易从苏州返回洛阳,在扬州的一个酒席上和刘禹锡初次见面。咱们现在的人喝酒是划拳、摇骰子。古代文人是作诗,玩飞花令。在酒桌上,白居易立马就发现刘禹锡是个人才,但屡屡被贬官,很是为他鸣不平。于是当场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叫苦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认为刘禹锡有这样的才气,却被贬23年,整个人生都被白白被耽误了。对朋友的同情,刘禹锡当场就做了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复。整首诗豪情万丈,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更是千古传诵。意思是,即便是已经翻了的船旁边还会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即便是枯萎的树木,也有万千树木焕发生机。刘禹锡的诗中流露出自己对宦海浮沉的豁达胸怀。面对这样一个有才华比自己还乐观的人,白居易怎么会不“动心”呢?二人当场结下深厚的友谊。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友谊地久天长,两个人在古代都算是长寿的。乐观的人总是活得长嘛。老年的白居易又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向刘禹锡诉苦,诗云:“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乐观的白居易面对自己的衰老,也只有在刘禹锡这个真正的老朋友面前才能吐露真情。白居易认为自己老了,眼睛看不清了,腿脚也不利索了,整首诗流露出对老年的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又回赠了一首豪放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他告诉白居易,多艾灸会延年益寿,年纪虽然大了,但经历的事情也多了,阅人如阅川。想到年老的这些好处,心情非常舒畅。最后说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说,不要说太阳下山天色已晚,即便是晚霞,也能霞光漫天,绮丽无比。这又是何等的潇洒豁达! 白居易为什么敢会在刘禹锡面前流露出自己内心的脆弱呢?我想,这就是朋友的力量吧。在这么一个豪放而又豁达的朋友面前,还有什么需要隐藏的? 你有能够自由倾吐心声的朋友吗?欢迎留言。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td/151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