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通讯员杨琳惜匠人:岑全富,年出生,浙江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匠作:遣隋使号创作材料:木材、金属材料、塑料和粘合剂创作工具:尺、剪刀、刀、钳、锯、锉、钻、镊子、电烙铁创作时间:两个月遣隋使号“灵活如鼠带角船,船头红红红头船,船头尖尖白底船,船上驾船背对船,四张帆篷沙飞船,漂漂亮亮打洋船。”舟山因船而名,舟山人倚船而生。从前,岛民们以行船出海打鱼为生,终身以渔船为伴,对渔船有着深厚的感情,那首朗朗上口的船歌也在海岛渔村中世代流传。打造大船,先做小船,以观其外形,又测其浮力、风帆、性能,于是船模制作应时而生。千百年来,在舟山群岛,产生过无数以修造木帆船为生的能工巧匠。在那个“万船云集、樯桅如林”的年代里,岑氏家族感知潮汐的涌动,靠着桅杆与云帆,乘风破浪而来。岑全富,年生人,今年已经82岁了。他是岑氏木船作坊的第三代传人,年开始跟从父亲学艺,先学大木的基本技艺,三年满师后,开始学设计,独立制作船模。取材画样、手工打样、雕饰上色,他熟练地掌握了祖上传下来的一整套造船及船模制作手工技艺,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造船生涯。岑氏木船作坊于年创立,创始人是岑全富的爷爷,岑明赐。第二代传人岑阿友在普陀建造了一座50多米长的船坞,用于专业打造“花大对”等中型木帆船。那个时候,普陀地区的木帆船就有多艘。岑家子弟们小时候也常常跑到船坞边玩耍,风里来浪里去,耳濡目染了长辈们的造船技艺。穿着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装,头上戴着一顶深灰色贝雷帽,岑全富老人坐在自家作坊里,回忆起年少学艺往事,精神劲儿很足,“年纪轻的时候,我爹在放样,我就到造船样台上看看,后来自己动脑筋,也开始放样设计了。”年,岑全富继承木船作坊后,扩大作坊生产规模,开始成批打造船模和木帆船。古代造船,没有图纸,全是凭着世代相传的看家本领,祖传的木帆船制造47道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在造船之前,需要先针对船型设计图纸,然后参照图纸造船模,确认无误后再造大船。制作船模的木料十分讲究,需木质细腻,色泽光滑,深浅色彩要合理搭配,一般还要求经过热处理,这样不易变型。选好原材,接下来要按照样式打磨。木工活是造木帆船的基本功,原木不能直接用在船上,根据船体需要,有的要修圆,有的要修正,有的需要破成板材。骨架支撑整个船体,承重、抗水压、防波浪冲击和各种碰撞,对木材的质量、强度和建造工艺要求很高。船身表面由各种复杂的曲面组成,平行板料之间用钉锔拼合,再用油灰、麻绒捻缝,以保证船身密封不透水。船模按照实船等比例缩小,内部结构一点都不含糊:船舱、甲板、休息室、桅杆等一应俱全。船模的甲板,由上百个小木块组成,每一块背后都根据图纸的设计写上编号,以便安装。船造好之后,还要进行“船饰”,比如绘画、油漆、雕刻等等。这样一个船模,一个熟练的技师也要花上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岑全富与船模打了一辈子交道,一艘艘优美的传统木帆船在他手中复活,鼓起风帆回归大海,吟诵着远古航海时代的荣光。他的两个儿子岑国和、岑武国,师承祖业,对父亲的技艺也佩服得不得了,说起父亲的绝活,眼睛里闪着骄傲的光,“老头子打船确实是好,我特别佩服他的眼睛、耳朵和手。”老工匠的眼睛就是一把尺。他只要看过一眼实船,就可以说出高度是多少,误差不超过一分。譬如他瞟一眼,说24公分上下,实际上一量,果然不错。耳朵也非常灵光,同一个作坊内,其他一帮师傅们在打船,钉钉子。岑全富在另一边给船尾上斗筋,光靠听从后面传来的声音,就能听出来这枚钉子打得对不对。感觉不对了,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赶过去,“这样钉,板子要裂的!”手的方面,岑全富做起船模来,比一般的工匠出手要快一些。比如说斩起杆,别人可能需要两个小时,他却不费多少辰光,嚓嚓声中,一分不差地斩好了一根起杆。然而,随着钢质机动渔船的推广与普及,木帆船逐渐退出舟山渔业发展的历史舞台,船模制作也随之衰弱。为了保护古船制造手艺,岑全富父子几人刻苦钻研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有关古船的历史书籍和资料,他们制作的仿古木船和船模达到了“复原如古”的水平,开辟了传统手工艺造船的新天地,也打开了船模收藏的文化市场。年,普陀船模艺术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船模已经改变造大船打样的原始功能,转型成为旅游产业及文化交流中的一款极具海岛特色的艺术工艺品,多次在世界级、国家级的博览会上展出,并被中外博物馆收藏。舟船穿梭的沈家门渔港,朱家尖绿眉毛号、鹿鼎记号、鉴真号,三艘仿古船一字排开,凝聚着船模手艺人一生的造船手艺,复活了远古海洋时代的记忆,也正向世人展示着悠远深厚的海洋文化。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lsqy/138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