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畅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授。团长说他是李鸿章的孙子。他一米八的个子,方形脸,额头又宽又方,自带一种智慧和雍容华贵气象。 李畅负责《杜鹃山》舞台美术的设计,设计出来之后,梁益强就按照设计要求,负责绘景。 此前,梁益强舞台布景都是自己学习和摸索出来的,从来没有遇到过手把手教他画布景的老师,而李畅可以说是他从事舞美以来,真正教他怎么做的专业老师。 两人合作了四十多天,在李畅亲自指点下,梁益强进步很快。他体会到了跟着大师学习,和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着学习,真是天差地别。 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勤奋肯定是不行的,但勤奋而没有名师指点,照样会走弯路。 李畅不仅是一位好老师,还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每天早上他都会早起,来到海边写生。 海浪哗啦哗啦地响着,仿佛是海心跳的声音,早上的光线柔和鲜艳,这种色彩仿佛是经过海水湿气的滋润,显得生机勃勃。 海风吹起,带来海洋深处特有的那种新鲜的气息,这是一种甘甜的令人心情舒畅的气味。 李畅老师这种写生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几十年,而且风雨无阻。梁益强被他的韧劲折服了,李畅老师称之为“早课”。 李畅告诉梁益强:“没有什么大师,所谓的大师,都是天天练基本功的普通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梁益强说:“李老师,你说得太好了!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我母亲也说过,贪多嚼不烂。” 李畅哈哈大笑说:“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胡适说过的话。” 李畅给梁益强带来了极好的引领。自此之后,梁益强也一直坚持早课,写写字,画画速写。 有几年的时间,梁益强坚持画速写,平均每天达到五六十幅。在演出期间,他经常在后台画速写。 演出《丰收之后》时,张心勇写了一篇剧评发到了烟台日报上,配上了梁益强画的插图,画中的内容就是演员穿着戏服的速写。 正如李畅老师所言,一个人如果有了这种习惯,想没有成就也难。 有一天早上,天刚亮,两人就约好一起去海边写生。 烟台的海边,渔船在平静的海面上,像移动的礁石。海天连接,天高云淡,无边无际。 烟台的海边不像青岛,那里海鸥常常接天蔽日,而这里海鸥很少,偶尔几只忽高忽低地在海上飞舞,有一种飞翔的孤独,也有一种寂寥的自由。 梁益强于是画了海里那些无帆船和几只翱翔的海鸥,刚刚画完,李畅指点道:“你画画很有灵气,你原来跟谁学过?” “初中时,美术老师孙石玉先生教过我。” “很不错,你虽然是做舞美的,但与我见过的其他人不一样,你不是一个画匠,你有艺术天分。” 虽然受到了表扬,但梁益强还是有点困惑:“我没有受过科班教育,一直很遗憾呢!” 李畅老师笑笑:“你有艺术的天赋,这和科班出身无关。” 梁益强说:“我觉得自己的悟性不算好。艺术家有什么天赋呢?” “你是不是认为,能画画的人都是艺术家?” 梁益强说:“不是吗?画画本身就是艺术啊!” 李畅老师说:“画匠只是把东西画得像就行了。” 梁益强有点理解了:“李老师,那你说艺术是什么?” 李畅老师说:“说起来也很复杂。艺术是有想象力的。画画可以当饭吃,但如果不超越这一点,就是一个画匠。如果超越了,变成了一生的爱好与追求,就可能成为艺术家。” 梁益强说:“我母亲就曾说过,画画能当饭吃吗?现在我画画就有工资,这肯定算是能当饭吃吧?” 李畅说:“英国有一位社会学创始人叫马克斯·韦伯,他有一个‘志业’的说法,‘志业’不是‘职业’,画画可以当成职业,就是你是以画画当饭碗,把画画当成谋生的工具,而如果把画画当成‘志业’,就是把整个人的生命意义,寄托在画画上面。” 梁益强想了想说:“您是说,我现在做舞美,从事的是一个职业,还没有达到志业的程度。确实,把生命的意义寄托在画画上,我做得还很不够啊!” 李畅老师拍拍梁益强的肩膀说:“对艺术的爱意味着常常失去对实际生活的爱。这可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啊!” “不容易走,我也要走下去。”梁益强认为自己不是说大话,而是真心这么想的。虽然挣钱养家糊口是必要的,但他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真正喜爱画画。 李畅叹了口气,说:“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不知道是不是允许你这么做。韦伯还提到过一个词,‘人格’。不过,他说的这个词的意思,不是我们平时讲的人格魅力,不是说一个人人很好,他的人格很高尚,而是说,当一个人已经确定了一个目标,他整个人,从日常生活行为就非常稳定地、恒久地,依据着他所选取的价值和目标而前进。” 梁益强听得热血沸腾,这些话,孙老师没有讲过,他也从没有听到别人讲过。他感到遗憾,心中又突然感到知识的薄弱和见识的狭窄。 他暗暗下决心,一定也要像李畅老师一样,博览群书,增长见识,去大学接受更多教育,接受更多大师的熏陶。 (泰山挑山工梁益强油画) 梁益强说:“李老师,关于画画,你能用几个字归纳一下吗?” “你只要记住‘对立统一’这四个字就行了。” “对立统一?” “是啊,这是矛盾论的核心,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这四个抽象的字义,我还不能够太理解,是不是就是阴阳平衡?” “你悟性哪里不好呢?你理解得对,基本就是中国人讲的阴阳平衡。” 梁益强说:“我记住了这四个字,遇到难题的时候,我要好好琢磨这四个字的意义。” 李畅说:“这四个字很强大,就拿画画来举例。比如:色彩上,如果以暖色调为主,但不只有暖色调,一定要有一个冷色调做对比,否则就会让人感觉单调。” 梁益强说:“我还真没有想到要这么处理呢!” “还有,在绘画中,如果以直线为主,突然出现一个曲线,就会很突出。而都是曲线时,如果突然出现一个小黑点,就会非常醒目。确实,这和中国人反复强调阴阳平衡是一个道理。” “李老师,您这么一说,我就更明白了。” “你刚才说得对,明白一点还不行,要用一辈子去悟。还要去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悟。就像游泳,道理都懂,却不是谁都能一学就会的。就是学会了,也未必游得好。游得好了,参加比赛,也未必能拿到名次。” 梁益强听了这番话直点头,他觉得李畅老师就是手把手在教他,能有这样一位大师指点,他需要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去画画,在实践中提高画画技艺。 “对立统一”这四个字,对梁益强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但是对立的东西又不能多。要对立,但要有比例地对立,要起到点睛的作用,形成对立统一又和谐才称之为美。 此外,李畅老师在统筹方面令梁益强受益匪浅。 李老师做事,计划十分周密,极其有条理。他安排梁益强画布景,安排木工的活,从来都条分缕析,章法明确,步步到位,恰如其分,一丝不乱。梁益强学到了如何利用好时间,如何游刃有余地把事情调配好。 李畅在和梁益强合作中,也对梁益强的认真和用心十分欣赏。他对于松瀑团长说:“小梁是人才,你们要好好培养。他实践功底很不错了,但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建议让他到北京去进修一下。” 于团长说:“我正有此意,李老师推荐一下,让他到哪里去进修呢?” 李畅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有很多大师,像张正宇、陆阳春、毛金刚,年轻点的还有吕德康和徐启光,他们都在那里,让小梁跟着他们学学。” 于团长大手一挥说:“好,我想办法。” 最后,于松瀑不但让梁益强去,还要让团里其他人都去北京学习。 年4月,烟台地区文工团舞台美术队派出了七个人,脱产三个月,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进修学习。 梁益强去学的是舞台绘景,肖义山学道具,杨松林学舞台设计,丁燕学化妆,还有的同事学灯光,其中一位木工也去了。 于松瀑就是有这样的胸怀和远见。这样的阵势,在全国还没有。虽然各地都有剧团,但是对舞台美术的重视往往很不够,而烟台地区文工团,在这方面却眼光独到,技高一筹。 于松瀑对梁益强说:“戏剧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视觉艺术。夺人眼球,引人注目,才是王道。” “夺人眼球”这四个字,让梁益强印象深刻,他对团长说:“我到北京,就是要学会创作夺人眼球的作品。” 当时的青艺,大师荟萃。教梁益强的老师有陆阳春和徐启光。 陆老师十分喜欢梁益强,到剧院画布景时都带着梁益强,两个人一块儿画,边画边指导梁益强。 陆阳春老师是美术界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原名叫陆生镛,是浙江温岭人。 陆擅长舞台美术,年就在上海学习京剧绘景,后来还到过香港从事绘景工作。年后在重庆中国艺术剧社、上海清华影片公司工作。 解放后,他来到北京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舞台美术设计。舞美设计《西望长安》获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舞台设计一等奖。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zysx/140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