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www.wangbawang.com/m/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系统之美》这本书,前面我们介绍了系统的12个杠杆点,在上一期内容,我们说,系统最高的杠杆点是超越范式,摆脱一切范式的束缚,保持一种佛学中“空”和道家思想“无”的状态,不要试图去控制什么,决断什么,不执着于某一个信念,我们才能更优雅地与系统共舞,这是一种智慧。那接下来,我们就具体介绍与优雅地系统共舞的15个法则,但在具体介绍这15个法则之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与系统共舞,而不是去改造或者控制系统呢?正如作者梅多斯说,人类或多或少都天真地认为,通过学习,就可以练就一双洞察复杂世界的慧眼。但我们高估了自己的发现,我们常常把自己当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征服者。无论是对大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抑或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各种组织,我们都尚未建立起一种恰当的、可持续的关系。对于那些坚信自己是宇宙主宰的人,系统思维所揭示的不确定性是令他们难以接受的。我们永远都无法完整地理解这个世界,系统的自组织、非线性、反馈系统从本质上说是不可预测和不可被控制的。因此,我们只能以最为一般的方式去观察它们,理解它们,我们需要放弃对系统控制的错觉,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系统之上。我们可以聆听系统的声音,观察系统的趋势,听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并发现如何顺应系统的演化,使我们的价值更好地与之匹配,从而创造出另外一个更好的未来,而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就以与系统共舞。我们理解了要与系统共舞的原因,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与系统共舞这种认识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提升生产力、效率、或者控制力,而是提升适应力。作者的这种思维,其实和我们古老的智慧,老子的道家思想是非常类似的,在《道德经》的第十六章,老子阐释了这种智慧,这里我把这种智慧分享给大家。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我们大概解释一下,老子说,追求“虚”达到极点,坚定确实地守住“静”,那么万物生长的规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切事物的变化纷纷扰扰,然后各自返回其根源,返回根源叫做寂静,返回寂静就是回归本来的状态。回归本来的状态这是常理或者常道,了解了常道,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不了解常道,而轻举妄动,就会招致凶险。了解常道才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身都免于危险。在这句话的最后四个字“没身不殆”,既可以解读为终身免于危险,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把自己的身体隐没在自然中,然后就可以与自然共生共存,这是“没身不殆”的智慧。我们再看这一章内容中,道家思想所展现出的智慧,正是一种与系统共舞的智慧。我们和万物共同都生活在一个大系统里面,这个大系统就是“自然”。老子认为,我们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不是去改变和控制自然,而只需要“致虚极,守静笃”,静静地观察、体会和融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自然这个大系统的运作方式,从而达到与自然、与系统共舞的境界,这是一种大智慧。不管是作者梅多斯,还是道家思想所强调的,都不是要我们去控制和改造自然,而恰恰相反,是让我们去理解和融入自然。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往往是如何提升生产力,如果改造自然,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适应力。如果科学技术让我们提高了生产力,但掌握系统思维的根本,或者说最终目的,不是让我们去预测、改变和控制自然,而是让我们保持谦卑的心态,保持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认识,去和自然相处,提升自身的适应力,与自然这个大系统共舞。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关于生产力与适应力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是书里面的,希望对你有启发。在帆船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驰电掣的专业帆船,他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比赛用的帆船都非常快速、高度灵活,但它们几乎不适于航海,它们需要专业的运动员和船员来管理。除了去比赛,没人会觉得那些美洲杯帆船赛上的赛艇有任何其他用处。那些船只,只是围绕现有规则,被极度优化的产物,以至于失去了所有的适应力。只要规则发生任何一点变化,它们都将变成一堆废物。在制造帆船这个系统里面,我们做到了极致,但是把帆船放到更大的系统中,它可能一文不值。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启发。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并持续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zysx/155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