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人们依河而居,想要获得更多的食物来源以及扩大交流范围,水上交通工具必不可少。真正意义上的船是独木舟。最早的独木舟是将一棵树的树干挖掉一半或者是一半以上,砍出一个凹槽。后来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把舟的首尾作成尖形,在舟上做一个横梁,这样既可减少阻力又增加稳固性。 独木舟一、殷周时期的木板船以及风帆 殷周时期在造船技术方面的成就是木板船以及风帆的出现。最初的木板船就是在独木舟的两侧加上船板,并且根据筏的做法用绳索将2艘或2艘以上的船并在一起,称为“舫”。后来人们用木板或者木梁放在船上,用钉子钉牢,将船只连为一体。这样,船只的宽度增加,提高了船只的稳定性与装载量。风帆的出现是殷周时期在造船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史料中关于风帆的记载语焉不详,然而,在年浙江甲村出土的青铜钺上有一幅图,画的是一排人划船,在这些人的头上有羽冠,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风帆。 二、秦汉以后造船技术的成熟 自秦汉以后,我国的造船技术愈加成熟,木帆船成为了水上航行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橹、船尾舵、水密舱壁、风帆、指南针以及对船舶的强度、水密性的保障措施是造船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 橹是秦汉时期船舶推进工具的一项伟大发明,《释名·释船》曰:“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最早的推进工具是木桨,通过划行使船舶前进,而橹则需要用手摇。橹由橹柄、橹板、二壮构成。在橹板上装一个带球顶的铁钉叫“橹支纽”作为支点。在橹的中间有一块硬木块叫“橹垫”,使用时将橹垫置于支点上。摇橹时,以橹支纽为支点,这样做既省力又能产生较大的推进力,是推进工具中具有高效率的船舶附属物。 船尾舵是掌握船舶航向的工具,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东汉刘熙《释名·释船》介绍:“其尾曰柁。柁,拖也。在后见拖曳也。且言弼正船使顺流不使他戾也。”这一时期的尾舵拖曳在船尾,又称为“拖舵”。宋朝时期出现了在舵杆之前也有部分舵叶面积的平衡舵,使船舶转向更加灵活。除了平衡舵,还有升降舵。宋代的福船已装有升降舵。明代时,升降舵也应用于沙船中。过浅滩时,将舵提起,进入深水领域时将舵降至水下。 汉代陶船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风帆技术得到改进。首先,帆的数量增加。多桅多帆的船舶出现,三国时就已经有了七帆船。其次,帆的材质变化。最初的帆是用植物叶编织而成,唐宋时期,步帆出现,帆幕上用竹条横向安置,这种硬帆的设计可以随风力的大小随意增减帆的面积,这是中国古代的船舶可以远洋航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帆分为了大帆与小帆,且开始转向船舷之外,这样做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风力。 帆船水密舱壁出现于魏晋时期。《宋书·武帝纪》在记述晋代孙恩、卢循率领船队进行海上大起义时曾说:“别有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二丈。”这八槽舰被认为是用水密舱壁将船舱分成8个舱。中国水密舱壁的发明早了欧洲多年,在世界造船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船舶的强度与水密性与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很早就使用了铁钉连接方法来保证船体的强度,唐宋时期采用了榫接和铁钉并用的连接法。明代郑和宝船在钉接技术方面,更为复杂与完美。钉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蝗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中华古木帆船的尺度、吨位、性能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确保船舶结构坚固。 为了保障船舶的水密性,捻缝技术必不可少。自唐代以来,人们就用桐油、石灰、麻纤维做成捻料填于连接处的缝隙中,提高了船舶的水密性。随着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对于船舶的结构、比例也愈加熟知,如郑和宝船长约米,宽约56米,长与宽的比值约2.46,这种长、宽比值正好可以使船体稳定,不可随意更改。 郑和宝船有了发达的造船技术的支撑,中国古代在军事、对外交流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在军事领域,汉代楼船的应用于水战,提高了军事战斗力,唐宋时期车船的发明提高了航行速度;在对外交流中,发达的造船技术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人们可以不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利用天文、地理知识行至南亚、东南亚、欧洲等地,与他国进行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林华东:《中国风帆探源》,《海交史研究》年第2期。 程晓:《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兴衰及其启示》,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87页。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