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陕西争取到史上最大中央拨款的老书记,走

发布时间:2025/7/14 11:48:48   点击数: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pfzhiliao.com/
为陕西争取到史上最大中央拨款的老书记,走了4月23日下午6时38分,陕西省委原书记安启元,因病治疗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无数陕西人在新媒体平台上缅怀这位老领导,看到点赞很高的,有这样一句话:安书记对三秦人民鞠躬尽瘁,不希望这是真的。尽管消息是深夜扩散,但无数追怀,像星星点灯,照亮老人的背影。他曾为陕西争取到当时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央拨款,也一生两袖清风:妻子无正式工作,两个孩子下岗时拒绝“托关系”。他为人唯实唯善唯真,就像一位普通老大爷,80多岁时,还在操心渭河沿岸居民生活。借用臧克家那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们真的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1从“石油工人”做起的天之骄子安启元是陕西临潼人。年7月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到了上学年纪,开明的父母认为读书才有出路,便节衣缩食送安启元去学堂读书。在那个国弱民穷的年代,许多读书人都会树立起一个强国梦,安启元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安启元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辽阔大地下必定埋藏海量石油和矿藏,是国民致富的关键。于是他选择攻读地质专业,打算毕生为国为民“探宝”。年,安启元以优异成绩从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天然气勘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石油部地质调查处,成为一名技术员。那时的他,可以说和一位石油工人无异。为了挖到石油,他和同事从甘肃到陕北、再到辽宁、吉林、黑龙江,终于在大庆勘探到石油。当时工作有多辛苦?除了八小时睡眠,其他时间全部扑在工作上,下基层、写报告、开会纪录。最折磨人的,是食物短缺。他每月固定28斤粗粮,却还省出3斤给工人们。就是这样饿着肚子写出一份份报告和总结,有时写着,因为血糖低头晕载倒在地上,又爬起来继续写。年2月,大庆油田勘探开采会站正式打响,来自全国的4万名石油开拓者不分昼夜在松嫩平原上实行开采。这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并大规模开采的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里程碑。当时,27岁的安启元,正是石油会战指挥部第一采油科科长,直接负责指挥这次探测储油区域的开采任务。松江平原位于我国极寒地区,当时温度有多低?工人每次干完活,摘下手套,脱下衣服,马上变成冰壳子。在很多人看来,安启元算是本地行动的“小领导”了,但他没在办公室“享福”,而是和普通工人一起,在前线流血流汗。当时室外气温降至零下20多度,下班时,他的工作服已被冻得硬邦邦,难以脱下,只能在火堆旁烤一会儿,等冰块融化后才能换衣服。由于长时间接触原油,他的双手变得黝黑不堪,用碱面洗了好几次,仍无法完全去除,伸手去拿白抹布,总会留下一个黑手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安启元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起跑野外,一起下井,整整工作10年之久。他的拼命劲儿,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损失异常残酷。灾难后,中央决心重振灾区,下大力气开展地震防灾、预测相关领域研究,急需地质科班出身的精兵强将。彼时,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看中地质出身的安启元,将他紧急调到地震局,出任副局长。安启元来到地震局后,果然不负众望。他干一行,精一行,为之奋斗11年,推动我国地震防灾、预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上世纪80年代,因为工业化快速发展,渭河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水患频仍,制约了陕西地方发展。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年,安启元受命回到家乡,先后历任西安市委书记、陕西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等职。2为了哭泣农民,立誓治理渭河安启元从政陕西期间,有两大成就。一是陕北板块崛起。他着重陕西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陕北油气和延安炼油厂,力促长庆油田基地迁往西安,使陕西省的GDP突破千亿大关,提前5年实现翻两番目标。由此带来全省工农业及其其他产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陕西贫穷落后的面貌。第二便是渭河治理。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作为黄河最大支流的渭河,就是陕西人的母亲河。其全长公里的河道,三分之二是在陕西。安启元的老家,就在渭水旁边。渭河上的船工号子和帆船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领导之中,少有人像他这样,切身体会到渭河对于陕西人的意义。那是年,主政陕西的第二年,他就赶上渭河洪水。短短三天,渭河水位暴涨数米,远远超过警戒水位,两岸农田和房屋悉数被毁。安启元冒险到一线调查灾情。在灾情最重的华阴市的一个村子,安启元路过一片狼藉的瓜地,有受灾农户向他哭诉:瓜熟后,他把西瓜定价为2角5分一斤,瓜商来收购,只出价2角4分,他犹豫了没有成交,结果一夜之间,渭河发大水,全家人指望的西瓜全泡汤了。农民太穷了,太难了,就为多挣这一分钱,遭遇了这无妄之灾。听了老农的话,安启元彻夜难眠,他决定,要把渭河这个“老大难”问题,在他手上做到“彻底根治”。安启元并不是随口说说,尽管,这是个堪比愚公移山的大难题。那段时间,62岁的他,像当年开采油田时一样下基层,穿上雨衣雨鞋,沿着河堤,从渭南一路走到潼关。经过密集调研,安启元得出结论:渭河水患,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清澈、和缓的渭河,变成平时干涸少水,每逢汛期必定成灾的怪河。怎么治理渭河?单靠陕西那点财力,无疑杯水车薪,必须拿到中央的财政支持。自此,安启元每逢到北京出差、开会机会,都会找水利部等部门领导,反映渭河存在问题,并提出治理方案,请求拨款支持。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中央财政捉襟见肘,无法筹集足够资金,未能给予他答复。于是,直到三年后,安启元卸任省委书记,渭河治理还未能提上日程。这竟成了安启元的一块“心病”。年,安启元调任省政协主席。他给自己加油打气:“我退到二线以后,可以腾出更多时间,集中精力办治理渭河这件大事了。“3为陕西争取到史上最大一笔中央拨款谁也没想到,已经离开省委书记一职的安启元,像愚公那样,日复一日,把没完成的“渭河治理”,继续扛了下去。他像青年时勘探地质时一样,沿着渭河沿岸取水样,做调查研究,写下厚厚一叠报告。因为担任省政协主席时,他同时是全国政协委员,便年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渭河综合治理”提案。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到西安考察,安启元抓住机会,亲自拉着陕西省委领导当面游说,最终打动钱正英。金诚所至,金石为开。钱正英等人回京后,形成《关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的调研报告》,并得到中央领导人批示。随后,渭河流域各省开始编制治理规划,水利部也委托相关组织,制定渭河流域的规划设计大纲。年底,渭河治理规划出台,定名为《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根据规划,国家在年前,用十年左右时间,安排投资亿元进行渭河综合治理,其中在陕投资约为亿元,是当时陕西争取到的史上最大一笔中央拨款。听到消息后,安启元长舒了一口气,只说了一句话:我也算完成任务了。至此,安启元从年到年,已向全国政协提交8份提案。8份提案背后,是安启元特立独行的“死磕”劲儿。那是年8月,渭南发生特大水灾,全省支援灾区,有天省里某剧团报告说去慰问演出,老百姓不愿来看,请省上领导讲话,支持他们演出。安启元听后,毫不留情直批:“老百姓家被洪水冲了,哪有心思看节目。不要强人所难,要为老百姓多干些实事,真正让人民群众从心底里满意”。年,渭河爆发洪水,致使50万居民受灾。在当年水利部对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上,安启元签下“不满意”。他痛心指出,若及早实施“渭河治理”,洪水就不会造成巨大损失。此外,安启元和部分专家的治理方案也尽显犀利。他多次在提案中指出,三门峡水库蓄水,是渭河洪灾的关键原因,希望治病能“治本”——停用三门峡水库解决问题。最终,出台的治理方案是个“折衷方案”,安启元回应是,将继续保持对渭河治理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gz/1599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