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设计的本质有可能是“时间折叠”,那么它大概就分为两种:快生活和慢生活!自从带走了很多传奇人物之后,也开始憋大招了。从跨年的罗振宇、年前的白鸦、年后的翟天临到几天前的咪蒙,怎么看都有点小打小闹;只不过相比于给人带来的阵痛,这次席卷企业家、明星和自媒体的“人设打假”事件却似乎更接近我们的生活。但其实这次声势浩大的“舆论围城”事件也算不上“打假”,只不过是有些人把自己的人设打造得太成功,以至于我们对“她”有了过高的期望,不切实际的“想法”,容不得半点“瑕疵”才会造成崩坏之后的“人设反噬”;但用户都是健忘的,他们很多时候“揭竿而起”也并非是想要一个“实锤”。这不,罗振宇今天已经带着他的第七季期《罗辑思维:为什么脸小的人更好看?》回来了,嗯,真香!但我们今天的主题却不是罗振宇,也不是河森堡,更不是《罗辑思维》又或者是《进击的智人》,而是“时间折叠”。时间折叠,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郝景芳把空间、把北京折叠拿到了雨果奖;三体人把质子二维展开蚀刻之后高维折叠得到了智子;这一次河森堡把时间折叠遇到了进击的智人。抛开时间折叠的科幻属性,时间折叠更多的体现出“工具性”,而工具又往往是设计的过程和载体。所以,我们不妨大胆做出一个假设:设计的本质就是在帮用户“折叠时间”,在用户随时可见、可控、可出入的小世界中注入更多高质量的“感知体验”。河森堡的“时间折叠”中,站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维度,智人这个主角才是文明“流水线”上的“超级产品”。当下的消费者却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节省时间之类的“初体验”,他们对产品的多维诉求变得更加“迫切”,他们需要在那段被压缩、被垄断、被折叠的碎片时间内收获更多、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于是,把多重体验叠加在一起提供一种更“饱和”的“感知”体验就呼之欲出了。就像信息从最初的纸质变成电报、电报又慢慢演化出电话、电视和电影,他们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知在时间线上的重叠。比如:电报相比于报纸就跨越了距离的限制、电话相比于电报就多出了声音这个维度,至于电视和电影就跨越了时间的局限,它封存了某一段时空并进行故事化、艺术性和剪辑处理,给观众提供的是一种更加饱和的“沉浸式”体验——观众只需要2个小时就能看一场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既有特效又不缺逻辑的视效大片。那么,既然设计的本质有可能是“时间折叠”,那么它大概就分为两种:快生活和慢生活!快生活:让时间更高效,在既定时间内能进行更多纯脑力创作。慢生活:让体验更丰富,在既定空间内能满足更多多维度感知。一、快生活:让时间更高效作为人类自觉制造的首批工具之一,旧石器时代出土的“奥杜威砍砸器”一度把人类设计史推到了万年前。也就是说,至少万年前人类先祖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制造”工具加速“生产”效率。而这之后,铁器、青铜、战马、信鸽、信使、帆船、马车、蒸汽机、电气、计算机乃至于当今飞机、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无一不是为了让我们的时间更有效率。可见,让时间变得更有效率这件事情已经深入到了人类骨子里。哪怕初心已经从最初让生活变得更好变成了过去世界那么大想要去看看,乃至于现在一切向钱看;但至少人类总体上的物质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充实,而这,就是“快”设计的力量——它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的迭代更新往前走。我们可以看见,让时间变得更高效这件事情,人类一直在借助外界的助力,并且在不断优化,延伸人类的基础感知;工具让我们跑的更快、看得更远,可以下水,还可以升空;工具放大了人类的基础功能、并且为人类赋予了“超级感知”;就算21世纪人类生活逐渐从现实世界迁徙到互联网,这种帮我们检索(百度)、购物(阿里)、社交(腾讯)的工具依旧不绝于耳。所以这种帮我们让时间变得更高效的工具并不局限于实体又或者是虚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类似的工具。但这种“效能”工具面对的未来却往往是悲观的,当旧的工具被普及,人们就会逐渐丧失对它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jq/154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