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236867.html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一直坚持着用画笔撰写这座城市的记忆,守望着逐渐淡去的“老青岛”,他,就是董良音。 曾经破旧的村落如今矗立起高楼大厦,当年满目桑田的城乡结合部已经变成城市的中心,昔日道路狭窄、行人稀疏的街巷成为了车水马龙的站繁华马路…… 当半个世纪前的青岛景象,在人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的时候,透过董良音近50年来创作的多幅青岛城市风貌的画作,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身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画就像一幅幅青岛的老照片,展现了不同时期岛城的城市风貌。 董良音,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学会会员、青岛出版社展览馆特邀画家。年生于青岛,自幼喜欢绘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刚到航务二公司工作的他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以城市街道、建筑、企业等为题材进行创作。慢慢地,原老青岛许多老建筑的旧貌,都留在了他的画纸上。他用画笔记录下了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城市风光,为城市发展留下宝贵记忆。 摘选董老师部分精选作品,再现当年的那段城市风貌及风土人情,也希望能勾起更多老青岛曾经美好的回忆。 年·四川路 年·第一海水浴场洗海澡的人们 年·中山公园外。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名为柞山路的街道,已算是青岛市区能保持原貌的少有的老路了。 年·浮山所(今五四广场附近)还是一片农田 年·浮山所 上世纪70年代·浮山精神病院(今青岛大学附近)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窑沟,如今这一大片建筑已消失。 年·没有十字架的天主教堂 年·观象山望火楼 年·江苏路基督教堂 年·被拆除尖顶的大窑沟电业局小楼 年·汇泉广场 年·郧阳路上的“孔祥熙旧居”更像是一座真正的别墅,旧时东侧骇人的公墓区现已成为精美的植物园。 年·前海二中外海上的帆船 年·湛山寺 上世纪70年代·中山公园 上世纪70年代·第一体育场 年·建设浮山河公路桥(现奥帆基地西门处),同时在燕儿岛“红星船厂”开工,防波堤就是现在的“情人坝”。 年·位处城市边缘的湛山一路 年·辛家庄 年·燕儿岛建红星船厂防波堤 年·黄岛轮渡码头 年·黄岛轮渡。那时的轮渡只能摆渡乘客 年·黄岛发电厂,建设中的工地 年·黄岛发电厂投入运营的煤码头 上世纪80年代·老黄岛中心 年·黄岛电厂宿舍窗外 年·黄岛窝棚村外的晒盐池,现已被高楼居民区所覆盖 年·黄岛公社柳沟大队海水养殖场 年·广西路 年·湛山大路(香港中路) 年·中山公园一角(现为水塘) 年·中山公园前 年·中山公园大门 年·湛山村(频临东海一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山公园作画的董良音 年开始画中山公园德占时期“三号房”,几十年画了许多次,本世纪初该建筑被拆毁重建,遭到彻底破坏。 青岛老街·冠县路,现在这座两条铁路夹角之间的冠县路91号已被拆除(连同左边的建筑“上海里”),穿过冠县路通往小港的铁路解放前被填埋。 海边·老人·老渔船 小巷·雨夜,纪念永远消失的小港 进入新世纪,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河道被填平、老房子被推倒,“老青岛”的味道慢慢淡去。董良音用画笔继续保留着属于老青岛的美。 崂山道人 海边的孩子 四方路 鱼山路 黄台路 花石楼 大学路 董良音在近半个世纪的绘画创作中,那一幅幅珍贵的记忆画作,是青岛记忆的另一种展现,通过绘画作品与城市容貌的对比,深深地感受到了青岛近50年来的沧桑巨变。“青岛的城市越变越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我还要用手中的画笔一直去记录大青岛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让更多的人热爱这座城市!” 最后再次引用他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我相信,这些场景会引起一些人的回忆,那些亲身经历过画面场合和岁月的人,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整理:何良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ss/137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