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勉强成为习惯澎湃在线

发布时间:2024/7/13 14:36:05   点击数:
<

原创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静说日本

看到这一张照片,您一定会感到很奇怪:日本人为何会将“勉强”与“习惯”两个汉字单词组合在一起,什么意思?

这是我昨晚回家途中,经过一家学习塾门口,拍摄的照片。

这句日语按照语法直接翻译的话,就是:让“勉强”成为“习惯”。

如果您没有学过日语的话,看了一定是一头雾水。

我为何会停住脚步拍下这一张照片?

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当年自己来日本留学时的情景。

92年到日本留学时,我没有学过日语,死记硬背学了“すみません”(对不起)和“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揣了2万日元扛着行李箱就来到了日本。

日语学校在埼玉县川口市,叫“石仓国际学园”。因为我晚到,其他同学已经上了一个多月的课。

第一天到学校上课,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勉强”两个字,用粉笔头敲了敲黑板,说了一句“勉強しましょう”。

我问边上的同学:“这‘勉强’是什么意思?”

好几位同学都听到了,大家“哄”地一笑,说:“你是来干吗的?”

我说我是来留学的。

老师也听明白了什么意思,在“勉强”的边上,写了“=学习”,又用粉笔头敲了敲黑板:记住了,“勉强”就是“学习”的意思。

下课后,我去查了词典。

在我们汉语中,“勉强”的意思是能力不够,还尽力做。不是心甘情愿的做,将就凑合,跟“学习”毫不搭界。

“勉强”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篇中:“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这里的“勉强”是“尽力而为”的意思。

到了三国时代,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道:“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这里的“勉强”是“心中不愿而强为之”的意思。唐朝诗人杜甫的《法镜寺》诗也同样:“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

那“勉强”两字传到日本,为何就变成了“学习”的啦?

查了日本好几本词典,都没有明确的解释。

日本以前没有系统文字,所以,日本远古历史的记录只出现在中国的《汉书》、《史记》中。隋朝开始,日本知道了海的那一边,有一个比自己先进和强大的国家,于是派遣“遣隋使”苦渡沧海前往中国学习。

为什么说是“苦渡”呢?因为当时日本的造船技术水平实在太差,小小的帆船要渡过茫茫的东海,可谓历尽苦难,因为最终只有一半的船才能抵达中国。回国的话,再损几艘,几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才能活着回到日本。

即使如此艰难,日本依然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派遣使者。到了唐朝,更是有许多的僧人和留学生跟随遣唐使抵达中国取经学习。

所以,日本的律法制度、城市建设、农耕与铸造、建筑,尤其是文字,都是跟中国学的。“中国是日本的母亲”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分。

正因为向中国学习太艰辛,当小和尚从中国留学回来,老和尚问他“你在大唐学得怎样?”小和尚脸红耳赤,写了两个字给老和尚汇报,老和尚拿来一看,上书“勉强”两字,于是问小和尚:“什么意思?”小和尚说:“学得勉勉强强”。老和尚记住了“学习就是勉强”,于是叫众弟子们书写“勉强”。众弟子们一听要写“勉强”,知道就是要“学习”了。

于是,“勉强”在日语中,就演变成了“学习”的意思。

以上情景,纯属我昨夜梦境,毫无史料依据。但是,想来想去,也只能如此解释。

后来到了江户时代,商人们也开始用上了“勉强”两字。客人与商人讨价还价时,商人会说“じゃ、勉强”。这里的“勉强”就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打折”。

为什么“勉强”会变成“打折”?

容我今夜继续做梦求答案。

我们常用“同文同宗”来形容中日两国的关系。但是又发现,虽然出身“一家”,但是,两国国民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就是不一样。

就像“勉强”两个字,到了日本,就写成了“勉強”,初看一摸一样,仔细看看,还是有一处不一样。

“改造”与“为我所用”,是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惯用手法。所以,我们看待日本,不能用中国人的思维去想象日本人的脑袋,也不能永远把它视为“我孙子”,也应该让“勉强”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看看这一岛国有哪些好的东西,“勉强”一点回来。

对了,“我孙子”是千叶县的一个城市名,下回解答。

————————————————————

原田武夫是日本资深外交家,他领导的研究所,总会给出不一样的观察。

原标题:《让“勉强”成为“习惯”》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uohun123.com/fcss/14649.html
------分隔线----------------------------